服務業下一波革命 論壇的發言貴賓。許士軍老師(左五) |
我參加了天下遠見雜誌和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所(CDRI)所主辦-"服務業的下一波革命"研討會。
會中宣示,台灣服務業產值已達GDP+70%,而政府和學界,希望CDRI延續70年代工研院發展台灣科技產業的角色,帶領服務業的我們,向世界發展。
身為在服務業的實務和理論中,奮戰超過15年的我,聽到這些,只能說,開心! 欣慰!
會議之後,我的會後參與心得是:
台灣服務業,是一群教練,在草肥水美環境中,依教練自己的經驗,所訓練有素的賽馬!
每個馴馬教練,各有風格,各有方法,可是面對西邊的競爭環境,想要取得好成績,似乎就有點像百家亂 放,各自造化,各顯本領。
而現在,這群馬匹教練,總算有個總教練,出來領個頭了!
會中我有幾點學習,摘述如下:
1. 服務業VS製造業? 忘了界線吧!! Boundaryless World
![]() |
透過人,滿足顧客需求 |
許士軍老師,一開始就提出:服務業是深藏在傳統製造或行銷過程中。
我們所稱的服務業,是透過人的互動,達到提供產品,或滿足需求的目的。因此,台灣傳統產業中,把產業分成製造業和服務業 兩大塊 ,但這樣的區隔是有問題的。
例如,請問85度C是製造業或服務業? 顯然兩者兼具。
小思考: 第1步,要瞭解顧客的需求,蒐集顧客的需求,接著,透過顧客需求,找到市場,最後,才製造產品。
2.服務業,要有在地化的能力!
![]() |
馬雲經營的強項:了解顧客 |
世界最大家電零售商美商 Best Buy貝思買,在2006年進軍中國,2011年就退出這個市場,上海9家店面一夜之間,全數關閉。
台灣企業呢?燦坤挾著台灣經驗,以強勢通路談判優勢,想要進軍中國,結果碰到中國廠商喜歡自控通路,也是碰了一鼻子灰,才進軍這塊未開發的寶地,但2 年後回台灣療傷。
小思考: 謹慎評估每個市場,了解所要服務顧客的特質,熟悉當地文化,了解當地習性,適時地.在地化。
3.服務業,要有謙卑的心!
![]() |
王品的高端服務 |
沒有顧客哪有我們?!
而很多廠商,或者服務人員,頂著過去的成就,結果太過驕傲,自豪的結果,就是 - 失敗!
懂得尊重每個地區,每個顧客的需求,同時又可展現價值,才是服務業的真價值。
例如,會中提到,王品牛排,雖然屬於消費高端的牛排餐廳,原本擔心市場接受度低,但是現在王品已經塑造出:「年輕人求婚的地方」的特色口碑,明顯與當地需求&品牌價值連結在一起!
小思考:面對西邊的中國,我們已經確定,雖然說著同樣的語言,分享共同的過去文化,但是所謂服務,其實就是要把顧客的需求放在心理,謹慎且小心地評估。
頂著台灣的光環,並沒有吃香,也不保證成功!!!
而過去先有「台幹」後有「陸幹」的模式,是不是也要打破?!
這一切的討論,如此洪大,但是,我們心知肚明,沒有「人」,就完全成就不了任何事!!
有些事情我們知道,方向也清楚,但是要怎麼做?
以下投幾顆石,企圖未來可以問到路!
1. 服務業也像管理學,也可以有一個服務模型嗎?讓我們有跡可循?且管控品質?
2.就算有模型,有跡可循,可是服務會因人而異! 如何減少因人而產生的差異化?
3.如果減少差異化,那麼服務將會變得乏善可陳,因為令人驚喜的服務,都是來自客製化!!
4.服務業如果需要在地化,那麼哪些是服務的DNA,絕不能改變,哪些具變異性,可因時因地制宜?
5.服務的投資需要時間,以及大量金錢。可怕的是,太多的企業老闆,想要信價比高的投資。我們如何說服企業老闆,去投資一個,短時間看不到信價比的東西?
6.最後一個問題!服務一定需要靠人嗎? 我們有可能打破服務定義嗎?
台灣可不可以用機器,用電腦做服務,不要靠人!?台灣可否全力進入,「不需要服務人員面對顧客的產業/ 或方法?」
![]() |
看到這篇文章的網友,如果對這塊有興趣,也可以到商研院看一看:
http://www.cdri.org.tw/bin/home.php
在此拋磚引玉,希望能夠為台灣,為這塊土地,做些什麼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